\n\n\n\n\n
\r\n 韩剧大热之际,其实韩国电影也在近20年的振兴、与好莱坞电影的抗争中,一步步走到了高潮。为了在“好莱虎”的攻击下守住本土市场,韩国电影人一方面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,一方面“接地气”发扬民族文化。两大元素间,韩国电影人如调酒师般悉心调配,做出一杯杯令人沉醉、口味多样的佳酿。
\n
\r\n年度十强 九部本土电影\n
\r\n 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公布的2013年韩国电影数据显示,2013年,韩国共上映840部电影,其中好莱坞进口片大约600多部;产量仅为进口片四分之一的本土片拿下了1.27亿观影人次,市场份额超过60%,票房榜年度十强占据九席,打得好莱坞毫无还手之力——唯一存活下来的只有
《钢铁侠3》。而在这九部韩国电影中,科幻片有《雪国列车》、喜剧片有
《隐秘而伟大》、古装片有
《观相》、政治题材有
《柏林》、恐怖悬疑有
《捉迷藏》、纯爱有
《7号房的礼物》,类型百花齐放,显示了韩国电影极强的生命力。
\n
\r\n 综合各项指标,韩国电影应居亚洲电影之首。纵观中国、韩国2013年电影成绩,因为人口基数差距悬殊,按年平均观影次数比较,中国观众平均观影次数不足1次,而韩国观众人均观影次数为4.12次,首次超过美国(3.88次)、澳大利亚(3.75次)和法国(3.44次),居世界首位。
\n
\r\n空前团结 唤起观众热情\n
\r\n 回到20年前,韩国电影本土力量在面对着好莱坞大片的强势攻入时,不得不团结一致寻求保护。他们寻求的保护叫“电影配额制”。所谓“电影配额制”,是韩国政府为保护本国电影所进行的政府行为,强制规定韩国电影院每年每个厅都必须上满146天的本土电影;电视台也必须播放一定时数比例的国产电影。韩国政府内部对此制度一直存有争议,文化部坚持其配额比例,而经济部要求取消或者降低比例。
\n
\r\n 在争取“电影配额制”的历程中,韩国电影人体现出了空前的团结。尤其是1999年“光头行动”、2006年变革两大标志性事件,代表着韩国电影市场逐步放开,与好莱坞电影展开了肉搏战,且取得胜绩。当时,为了抗议韩国加入WTO世贸组织而开放外国电影配额,以
姜帝圭等为首的韩国电影人发起大规模示威游行,甚至剃光头在首尔等地静坐抗议。因为剃光头在韩国是极强烈的抗议形式,而此活动又为姜帝圭、
李沧东、
张东健等几乎全体韩国影人集体参加,被世界媒体高度关注,韩国政府在极大压力下,决定继续“电影配额”政策。就在“光头行动”后,姜帝圭导演、根据南北分裂真实事件改编的
《生死谍变》,上映22天后打破韩国本土电影有史以来最卖座纪录,上映57天后,打破
《泰坦尼克号》在韩国的票房纪录,为韩国电影注入一支强心剂。此片使得进入韩国电影院看本土电影的观众从原来的15%增加到37%,让韩国电影重振旗鼓。2006年,为了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(FTA),卢武铉政府最终将国产电影保护期从每年的146天减至73天。尽管韩国电影人还是表示抗议,但宣告失败。新配额制实行的同年,
奉俊昊的
《汉江怪物》再破本土电影票房纪录,令韩国电影人扬眉吐气。
\n
\r\n 1999年、2006年两次抗争,一胜一负,这时的韩国电影已经有了较强的抵抗力。 2010年之后,好莱坞电影在韩国就开始处于败势,到2013年票房十强中,更是九部都是韩国本土片,将韩国电影推向了一个黄金时代。
\n
\r\n分级制度 涌现领军人物\n
\r\n 姜帝圭的《生死谍变》,除了代表了为韩国电影争取自强时间的“电影配额制度”外,还代表了为韩国电影争取自强空间的电影分级制。一些有关韩国电影发展史的述评都认为,韩国电影振兴的转折点发生在1998年,金大中废除了电影审查制度,取而代之的电影分级制度是其振兴的前提。电影分级制度在法律上规定电影分为5个等级:全民可以观看;12岁以上可以观看;15岁以上可以观看;18岁以上可以观看;限制放映。每部电影的等级由民间组成的“影像物等级委员会”进行评级,对色情、恐怖、政治等题材也不再限制。
\n
\r\n 第二年,姜帝圭就拍出了韩国影史上的里程碑电影《生死谍变》。分级制度给了韩国电影人更大的创作空间,上世纪80年代靠海外拿奖的
林权泽、
裴镛均这拨导演有了更宽广的舞台,奉俊昊、
朴赞郁等这批现今成为韩国导演主力军的中生代,几乎都是伴随分级制度的诞生而出头并成长起来的。韩国电影的创作类型空前旺盛起来,恐怖片
《笔仙》、《蔷花红莲》,南北题材政治片
《共同警备区》、
《韩半岛》等类型开始涌现,各领风骚好几年。而2000年《共同警备区》、2001年
《朋友》、2002年
《家族荣誉》、2003年
《杀人回忆》,以及2004年
《实尾岛》,这些原来题材被禁止的影片,都纷纷问世,并且一再刷新票房纪录。
\n
\r\n扬长避短 弘扬民族文化\n
\r\n 说起来,韩国电影的振兴,处处可见政策、财经等大背景。1996年,金大中竞选韩国总统的施政纲领中提出“支持发展韩国电影的宣言”,并将之列入竞选白皮书中,其中提到“筹备釜山等各式国际影展,争取国际认同、促进交流”。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间接帮了韩国电影,手上仍有资金的韩国企业家,从股票市场拿出资金改投电影行业,姜帝奎的《银杏床》获得25亿韩元的投资,回报率达30%,是第一部在韩国获得银行贷款的影片。韩国还有网络融资,
《犯规王》当年从464名网友中融资7.75万美元,占总成本的5%,最终的投资回报率高达97%。 2002年凭
《绿洲》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的李沧东,2003年出任韩国文化部部长,成为韩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导演身份出任文化部长的人,被看成是韩国电影的胜利。
\n
\r\n 然而,韩国电影的振兴,归根到底还有赖于韩国电影人在创作上“一定要争气”的自强不息。为了在“好莱虎”的攻击下守住本土市场,韩国电影人一方面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,一方面“接地气”发扬民族文化。比如,《生死谍变》给韩国电影打开了“大制作”的概念,模仿好莱坞的痕迹颇深。《汉江怪物》主打科幻恐怖概念,更是韩国电影与好莱坞的接轨之作。韩国导演奉俊昊坦言:“这是没有办法的事,目前世界上所有国家或地区卖座的电影都只有两种,一种是本土影片,一种是好莱坞大片。”韩国导演
张勋也表示,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大卖的无非就两种,一种是科幻巨制,另一种是动画,“所以我们基本上不会去做
《变形金刚》那种电影,因为去做那种电影的结果就只能是证明我们做不了。观众会去看那种大制作的美国电影,但也会看本土的演员、本土的电影,因为这比较有亲和力,符合他们的口味跟文化,在美国电影里看不到。”而《七号房的礼物》就是最好的证明,该片只不过是一部低成本喜剧,却成了2013年韩国最卖座的影片。导演
韩在林说,观众的口味具有多样化,如果非要去和好莱坞拼其特别擅长的类型和题材,那只能是死路一条,“中国也一样,我觉得大家应该去拍那些美国人拍不出来的东西,比如那种深刻反映中国人现实生活的电影,比如你们的《泰囧》。”此外,电影
《王的男人》导演李俊益提到,韩国目前在进口片名额方面没有什么限制,若中国市场真正放开,面对每年600部进口片的冲击,本土电影能有多大空间,还很难说。